
大学生厌学的原因
宿舍里,总能看到这样的场景:某个男生对着手机屏幕发呆,桌上堆着未完成的作业,嘴里喃喃自语"反正也考不上研究生"。他并非完全放弃学业,而是像被困在迷宫里的人,找不到出口。这种迷茫往往源于对未来的不确定,就像我接诊过的案例中,有位男生在大三时突然意识到,自己选的专业既不感兴趣又找不到出路,每天机械地完成课程任务,内心却像被掏空。
家庭期望与自我价值的矛盾,是另一个深层原因。我曾帮助一位女生处理与父母的冲突,她的父亲是工程师,母亲是医生,从小被灌输"学医或学工才是正道"。当她选择艺术专业时,父母的失望让她开始怀疑自己的选择,甚至出现失眠和情绪崩溃。这种压力往往在毕业季达到顶峰,许多学生会突然发现,自己既不是父母期待的"别人家的孩子",也找不到适合自己的方向。
社交媒体的即时满足正在侵蚀学生的专注力。我曾遇到一个男生,他每天花三小时刷短视频,却在课堂上频频走神。他的手机里存着几十个游戏账号,但每次打开游戏都感觉"没什么意思"。这种矛盾的体验,让很多学生陷入"学不进去"的怪圈,他们渴望知识,却在碎片化信息中迷失了深度思考的能力。
人际关系的疏离感也在加剧学习倦怠。我曾见证一位女生在宿舍里独自吃饭,拒绝参加任何集体活动。她的手机通讯录里有上百个联系人,但真正能聊得来的只有寥寥数人。这种孤独感会让人产生"学不下去"的念头,他们渴望被理解,却在人际交往中不断碰壁。
当这些压力累积到某个临界点,就会出现令人揪心的场景:某个学生在课堂上突然站起来说"我要退学",或是在深夜的宿舍里默默删除所有学习资料。这些行为背后,往往藏着更深层的诉求——他们不是不想学习,而是找不到继续学习的意义。作为心理咨询师,郭利方老师经常看到学生在面对这些问题时,既渴望改变又无力行动,这种矛盾的挣扎需要被看见和理解。每个学生都值得被倾听,他们的困惑背后,或许藏着重新找到学习动力的契机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