
高三孩子厌学怎样疏导
厌学不是突然发生的,它往往像一颗种子,在日常的忽视中悄然生长。小李的案例就很典型,她总说自己“学不进去”,其实是因为每天早上被妈妈催着起床、背书,晚上又被爸爸盯着做题。她把学习当成一种惩罚,而不是自我成长的途径。家长总说“为了你好”,却忽略了孩子内心的抗拒。当孩子说“我不想学了”,或许不是叛逆,而是疲惫到无法继续前行。
疏导的关键在于理解,而不是说教。我曾陪伴过小王,他成绩中等,却对高考充满恐惧。他担心考不上大学会辜负父母的期望,甚至幻想“考不上就彻底没希望”。我们通过一次次对话,帮他看到高考只是人生的一部分,而不是全部。他开始尝试把学习和兴趣结合,比如用编程解数学题,用写作整理知识点,成绩逐渐提升的同时,也找回了对生活的热情。
家长要学会“退一步”,给孩子留出喘息的空间。小陈的父母总是把“别人家的孩子”挂在嘴边,这让小陈越来越自卑。后来他们尝试改变,不再拿孩子和别人比较,而是每天抽出15分钟,和孩子聊聊他喜欢的动漫、游戏,甚至一起做顿简单的晚餐。当孩子感受到被理解,学习动力反而慢慢被激发出来。
有时候,厌学是孩子在向父母传递信号。小杨的父母发现,他开始频繁请假,其实是因为长期失眠,脑子里总是浮现出“考不上大学就完了”的念头。他们没有强行逼迫,而是带他去看心理医生,调整作息,学习效率反而提高。孩子说:“原来我这么累,不是因为学得不够好,而是心里压力太大了。”
每个孩子都有自己的节奏,家长需要学会观察和等待。小周的父母发现,他成绩不理想,却对历史特别感兴趣。他们没有强迫他刷题,而是陪他看历史纪录片,讨论课本内容。慢慢地,小周开始主动整理历史知识点,甚至在考试中发挥出色。这让他意识到,兴趣是最好的老师,学习也可以变得轻松。
最后,要让孩子明白,高考不是人生的终点。小林的父母一直以“考上名校”为目标,但小林却在高三时患上严重的焦虑症。他们带他参加职业规划讲座,发现孩子其实更适合技术类工作。最终,小林选择复读,但这次他带着明确的目标和规划,心态也更加平和。家长终于明白,真正的支持,是帮助孩子找到属于自己的方向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