本文作者:admin

你有没有发现减负反而让孩子们更焦虑

admin 8小时前 21:22:15 4
你有没有发现减负反而让孩子们更焦虑摘要: 清晨的阳光透过窗帘缝隙洒在书桌上,却照不进某些孩子紧锁的眉头。当"双减"政策落地,作业本的厚度减少了,但教室里此起彼伏的叹息声反而更密集了。这种微妙的反差像一面镜子,照出了教育变革...
清晨的阳光透过窗帘缝隙洒在书桌上,却照不进某些孩子紧锁的眉头。当"双减"政策落地,作业本的厚度减少了,但教室里此起彼伏的叹息声反而更密集了。这种微妙的反差像一面镜子,照出了教育变革背后那些被忽视的心理褶皱。

在校园的走廊里,我常看见孩子们抱着课本穿梭的身影。他们不再需要在放学后赶作业,却要在更早的时间开始准备下一场考试。这种时间的错位如同被精心设计的迷宫,让原本应该自由舒展的童年变得愈发紧张。家长群里的消息不断刷屏,"今天老师布置了什么?""孩子有没有主动学习?"这些看似关心的询问,实则编织成一张无形的网,将孩子们困在焦虑的漩涡中。

教育评价体系的齿轮仍在转动,只是换上了更隐蔽的外壳。当分数不再是唯一的衡量标准,孩子们却陷入另一种困境——如何在没有明确目标的空白中找到方向?这种迷茫像雾一样笼罩着每个课间,他们看着同龄人讨论课外活动,自己却不知该选择什么兴趣班,仿佛被剥夺了探索的勇气。

心理学研究显示,适度的挑战能激发成长动力,但过度的不确定性会引发焦虑。孩子们在减负后的空档期,像被抛入海洋的沙粒,既没有礁石的支撑,又看不到彼岸的灯塔。他们开始用各种方式填补时间的空白:熬夜刷题、偷偷补课、用电子设备逃避现实,这些行为如同焦虑的藤蔓,在不知不觉中缠绕着他们的生活。

教育者的责任不应止步于减少作业量,更需要重新构建成长的坐标系。当孩子们在课堂上认真听讲时,他们的目光里应该有光,而不是被老师的话语灼伤。那些在操场奔跑的身影,那些在图书馆安静读书的侧脸,这些真实的成长瞬间,才是教育最动人的风景。或许我们该学会倾听孩子内心的声音,让他们在自由与责任之间找到平衡的支点,让焦虑的阴霾逐渐消散在教育的阳光里。

阅读
分享