
孩子死活不去上学咋办
比如,小宇今年上初二,成绩从班级前三掉到二十名,他开始把书包藏在床底,每天早上都问妈妈“今天能请假吗”。其实他不是不想上学,而是害怕被同学嘲笑,担心自己变得“没用”。这种自我否定的情绪,往往比学习压力更让人崩溃。家长这时候如果一味逼迫,只会让孩子把“不想上学”变成自我惩罚的借口。
再比如,朵朵今年刚上小学,每次上学前都要哭闹半小时。不是因为怕黑,而是因为她在幼儿园时被同桌抢了橡皮,从此对社交产生恐惧。这种创伤像一颗小石子,滚进孩子心里,慢慢变成“上学=被欺负”的固定思维。当孩子把学校和负面情绪画上等号时,逃避就成为本能反应。
面对这种情况,家长需要先调整自己的情绪。小林每次孩子不去上学,都会在办公室里急得团团转,直到某天他发现,孩子其实是在用“不去上学”来逃避家庭冲突。当父母学会先处理自己的情绪,孩子反而更容易打开心扉。就像春天的雨,先润湿自己,才能滋养万物。
解决的关键在于建立“安全对话”的空间。小美发现女儿不愿上学后,没有逼问原因,而是每天放学后和她一起做手工。当孩子在剪纸时说“今天老师说我画画丑”,小美没有否定,而是说“妈妈小时候也画不好,但老师说你有独特的创意”。这种共情比说教更有力量,就像在孩子心里种下一束光,照亮那些被阴影笼罩的角落。
还要注意观察孩子的“逃避信号”。小杰每天早上都装病不去上学,其实是因为他偷偷看了同学的社交账号,觉得自己“被孤立”。当家长发现孩子开始频繁玩手机、突然对某个科目特别抗拒,这些都可能是“不去上学”的暗号。就像树木的年轮,藏着成长的密码。
每个孩子都有自己的节奏,有的需要一整个周末的陪伴,有的只需要一次真诚的对话。重要的是不要用“必须上学”的执念去对抗孩子的抗拒,而是试着问问他“想不想和妈妈聊聊今天发生了什么”。当父母放下焦虑,孩子反而会慢慢走出自己的世界。就像候鸟迁徙,需要耐心等待季节的更替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