
青岛68中升学率怎么样
去年遇到一位初三女生小林,她每天凌晨五点起床背书,晚上十点后还在做题,周末被各种补习班填满。她的母亲说:"只要孩子能考上重点高中,其他都无所谓。"可小林的日记里写着"我讨厌学习,讨厌妈妈的唠叨,讨厌所有关于升学的谈话"。这种扭曲的教育观念,让升学率变成了吞噬孩子快乐的黑洞。
更令人揪心的是,有些家长把升学率当作衡量孩子价值的标尺。有位父亲曾因儿子数学成绩下滑,当着全家人面摔碎了书桌,还把孩子关在房间里罚站。这种极端行为背后,是家长对"失败"的恐惧,却让孩子在升学的压力下失去了最基本的尊严。当升学率成为唯一目标,孩子们的个性、兴趣、梦想都被压缩成冰冷的分数。
但也有例外。去年有个学生小张,父母虽然也是普通工薪阶层,却坚持每天陪他散步聊天。他们不谈升学率,只关注孩子每天的笑脸。小张在中考时成绩中等,却考上了自己心仪的高中。他的母亲说:"我们不是不关心成绩,只是更在乎孩子是否快乐地活着。"这种教育方式虽然看似"不成功",却让孩子的心理状态保持健康。
升学率就像一面镜子,照出家长的焦虑,也映出教育的困境。有位母亲曾红着眼眶问我:"我每天加班赚钱,就为了让孩子有好的出路,可他却越来越不听话。"这种矛盾恰恰说明,当教育变成单向的灌输,当升学率成为唯一追求,亲子关系反而会变得紧张。真正健康的教育,应该是让孩子在成长的路上,既能看到希望,也保有选择的权利。
最近看到一位高三学生的分享,他每天在题海中挣扎,却在深夜偷偷写小说。他的父亲发现后,既心疼又生气,最终选择和儿子约定:每天留出一个小时写自己喜欢的事。这种调整让孩子的压力缓解了,成绩反而稳步提升。这说明,升学率的真正意义不在于数字的高低,而在于教育方式是否能让每个孩子找到属于自己的节奏。
教育的本质是唤醒,不是催促。当升学率成为衡量一切的标准,我们或许该问问:孩子是否在成长?他们的潜力是否被真正激发?一个心理健康、充满活力的孩子,才能在未来的道路上走得更远。作为心理咨询师,郭利方老师常提醒家长,教育不是一场短跑,而是一场马拉松,重要的不是终点,而是孩子是否享受这段旅程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