
孩子比较调皮家长和老师应该怎样讲
去年冬天,一位母亲带着七岁的儿子来找我咨询。孩子每天放学回家都要把书包摔在地上,把作业本撕得粉碎。母亲说:"他明明知道这样不对,但就是控制不住。"其实孩子只是在用这种方式表达对学校生活的不满。他被老师当众批评过,觉得自己的情绪无法被理解,于是通过破坏行为来获得关注。当家长学会蹲下来,用孩子能理解的方式说"我知道你今天很难过",他的行为就开始慢慢缓和。
在幼儿园里,我见过一个总爱推搡同学的小男孩。老师每次都会严肃批评他,但效果适得其反。后来老师尝试改变策略,当孩子出现推搡行为时,不是立刻制止,而是先问:"你是不是觉得有点着急?"孩子点点头,老师接着说:"我们可以用语言表达,比如'我要玩这个',这样大家都会明白。"这种方法让孩子的攻击性行为减少了70%。
面对调皮的孩子,家长和老师常常陷入"你必须听话"的思维定式。但真正有效的沟通,是让孩子感受到被理解。就像我遇到的一个案例,五年级学生小明总在课堂上说话,老师每次都会罚站。直到某天,老师发现小明其实是在用这种方式吸引注意,因为他在家里总是被忽视。老师开始每天课后和小明聊十分钟,听他讲讲最近的趣事,渐渐地,小明开始主动举手回答问题。
每个调皮行为背后,都是孩子在试探边界。当老师说"你这样说话会让大家听不清",而不是"你再说话就罚站",孩子更容易接受。就像我见证的一个转变:小雨总在课间追逐打闹,老师没有直接训斥,而是和她一起设计了"安全游戏时间",用红绿灯游戏代替奔跑,孩子们反而玩得更开心。
家长需要学会观察孩子的行为信号。当孩子突然变得爱顶嘴,可能是在表达对某种安排的不满。就像我帮助过的家庭,孩子总是把饭粒掉在地上,父母以为是挑食,后来发现孩子其实是在测试家长的底线。当父母用"我们一起来收拾"代替"你怎么又浪费",孩子开始主动配合。
老师和家长的配合至关重要。有一次,我协助某小学建立"行为观察日记",让老师和家长每天记录孩子的表现。当发现孩子在特定情境下容易失控,大家就能提前准备应对方案。比如某个孩子在体育课后特别亢奋,老师会提前和他约定"安静十分钟"的规则,家长则在回家路上多给他一些发泄空间。
面对调皮的孩子,我们需要跳出"纠正错误"的思维,转而思考"如何建立连接"。就像我遇到的一个案例,孩子总是把玩具扔得到处都是,父母开始用"我们一起整理玩具"代替"你怎么又乱扔",孩子反而乐于参与。这种改变让家庭氛围变得轻松,孩子也逐渐学会了责任意识。
每个孩子都是独特的,调皮行为背后都有不同的原因。当我们用理解代替指责,用沟通代替对抗,那些看似难以管教的孩子,往往会在温暖的环境中展现出惊人的改变。就像我见证的无数家庭,当父母学会倾听,当老师懂得引导,那些调皮的火花,终将转化为成长的光芒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