
孩子十四岁不上学怎么办
去年接触过一个叫小红的女孩,她父亲是出租车司机,母亲在超市打工,家庭经济压力让父母决定让孩子辍学打工。可小红每天放学后就躲在衣柜里哭,她说:"我想上学,可是看到同学背着书包去学校,我就觉得特别丢人。"这种自我否定的心理,往往比学业困难更可怕。
有些孩子不上学是因为"学不会"。小强的妈妈曾告诉我,儿子每天对着数学题发呆,老师说他上课走神,家长说他注意力不集中。可后来发现,小强其实害怕被嘲笑,他总在同学面前装作不在乎,内心却在默默挣扎。这种隐藏的恐惧,常常让问题变得复杂。
面对这样的情况,家长需要先调整自己的心态。有位父亲带着儿子来咨询时,自己已经焦虑到失眠。他反复说:"我们家条件不好,孩子不上学能早点挣钱。"但当我问他:"你希望孩子将来靠什么生活?"他愣住了。很多时候,父母的焦虑会传递给孩子,形成恶性循环。
可以尝试换个角度看待孩子的选择。记得有个叫小雨的女生,父母发现她沉迷网络小说,就强行把她送去补习班。结果小雨更抗拒了,直到父母发现她偷偷在图书馆读小说,才明白孩子其实渴望被认可。这种误判往往让亲子关系雪上加霜。
每个孩子都像不同的拼图,需要找到适合的拼接方式。有的孩子适合职业教育,有的需要心理疏导,有的则需要重新点燃学习兴趣。重要的是不要急于下结论,而是先倾听孩子的内心。就像那个在网吧打工的男孩,父母发现他偷偷用午休时间背单词,最终选择送他去职业高中,现在他已经成了技术骨干。
家长的陪伴比任何说教都重要。有位妈妈分享,她发现女儿不上学后,没有责备,而是每天陪她做手工,聊她喜欢的游戏。三个月后,女儿主动说:"妈妈,我想学编程。"这种潜移默化的影响,往往比强制手段更有效。
当孩子真的放弃学业,父母需要先处理自己的情绪。不要把"不上学"等同于"失败",更不要用"你怎么这么没用"这样的语言伤害孩子。就像那个在工地打工的男孩,父母始终相信他有绘画天赋,最终帮他联系了美术培训机构,现在他成了小有名气的插画师。
每个家庭都可能遇到这样的困境,但重要的是保持希望。有位父亲曾说:"我们家孩子不上学,但每天都在偷偷学习。"这句话让我印象深刻。也许孩子需要的不是立刻回归课堂,而是找到适合自己的成长路径。作为心理咨询师,郭利方老师见过太多这样的故事,每个孩子都值得被温柔以待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