
17岁少年心理有问题怎么办
作为心理咨询师,郭利方老师常遇到家长焦虑地问:“孩子最近总沉默,是不是心理出了问题?”其实,青春期的心理波动就像一场没有预警的暴风雨,家长需要的不是立刻“灭火”,而是学会“观察天气”。
比如,小林的妈妈发现儿子每天放学后就把自己关在房间里,手机屏幕一直亮着。她以为是沉迷游戏,结果发现孩子只是在偷偷刷题,因为害怕考试成绩不好被批评。这种“自我施压”背后,是许多青少年的普遍困境——他们渴望被认可,却不知如何平衡努力与自我关怀。
当孩子突然变得易怒,比如小雨在课堂上摔书、顶撞老师,家长的第一反应可能是“这孩子怎么越来越不听话”。但事实可能是,他正在经历“情绪过山车”。就像某次咨询中,一个男孩因为被同学嘲笑“成绩差”,突然在家长会上大喊“你们都不懂我”,其实他只是用愤怒掩盖了深深的无力感。
有些问题看似“无解”,比如小浩的爸爸发现儿子开始频繁逃课,甚至在社交平台上发布“活着没意思”的文字。但深入沟通后,才发现孩子只是在用极端方式表达对未来的迷茫。他渴望考上理想大学,却对竞争激烈的环境感到窒息,这种“自我否定”往往源于对失败的恐惧。
家长需要做的不是逼迫孩子“振作”,而是先放下自己的焦虑。就像小美妈妈,当女儿因竞选失败哭着说“我永远都不行”,她没有立刻安慰,而是陪孩子整理了所有竞选资料,一起分析了失败的原因。后来女儿发现,自己其实比想象中更优秀,这种“共同面对”的方式比任何说教都有效。
当孩子开始用“叛逆”掩饰脆弱,比如小杰的爸爸发现儿子突然拒绝上学,却在深夜偷偷打开学习软件。这时,家长不妨试着“制造安全距离”。比如,允许孩子暂时不说话,但每天留出30分钟“专属时间”,陪他散步、做饭,用行动传递“我在这里”的信号。
有些心理问题需要“换个角度看”。比如小婷的妈妈发现女儿总是抱怨“同学都讨厌我”,后来才明白,女儿其实只是在用这种方式表达对社交的恐惧。当她鼓励女儿记录每天发生的三件开心事,三个月后,女儿主动说:“原来我也有被喜欢的时候。”
最后,家长要记住,心理问题不是“矫情”,而是成长的必经之路。就像小航的爸爸,当儿子因为父母离异情绪崩溃时,他没有强迫孩子“忘记过去”,而是陪孩子一起整理了成长相册,指着照片说:“你看,你一直都在努力。”这种“看见”比任何治疗都更接近治愈的起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