
孩子上课总是说话做小动作怎么办
上周有个妈妈找到我,她的儿子小宇在课堂上总爱摸橡皮、转笔,老师说他像“小陀螺”转不停。可妈妈发现,孩子回家后却能专注地拼乐高一小时。这让我想到,孩子在教室里的表现,可能不是叛逆,而是对课堂节奏的不适应。就像有的孩子喜欢在操场奔跑,却在教室里坐不住,他们需要的不是惩罚,而是找到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。
另一个案例让我印象深刻。小雨的妈妈每天早起为孩子准备早餐,却发现孩子总在课堂上偷吃零食。后来才知道,孩子放学后没有时间吃晚饭,中午的课间成了他唯一的进食时间。这提醒我们,孩子在课堂上的行为,往往和家庭作息密切相关。当孩子把课堂当成“补充能量”的地方,家长需要重新规划家庭饮食时间,而不是简单地批评他“不守规矩”。
有些孩子说话不是因为调皮,而是想引起关注。小浩的爸爸总在工作时忽略孩子的情绪,孩子在学校也习惯用插话来获取存在感。一次家访中,我发现孩子书包里藏着写给爸爸的纸条,上面写着“我想和你说话”。这让我明白,课堂上的“说话”可能是孩子表达情感的一种方式,需要家长先关注家庭互动模式。
教育专家建议,当孩子出现课堂问题时,不妨先观察他们的课间活动。有的孩子喜欢在课间追逐打闹,可能是因为在课堂上缺乏足够的运动释放;有的孩子总在座位上摆弄文具,可能是通过这种小动作缓解焦虑。就像我家的猫,如果一直不活动,就会在地板上抓挠,这是它表达压力的方式。
其实每个孩子都像独特的种子,需要不同的土壤。小美妈妈发现孩子上课总爱看窗外,后来才知道孩子每天都在等待生病的奶奶回家。当孩子把注意力放在教室外的“期待”上,家长需要给予更多情感支持。与其责备孩子“不专心”,不如先问问自己:孩子是否在家庭中感受到足够的安全感?
教育不是简单的管教,而是理解与引导。当孩子在课堂上表现出不恰当的行为,不妨先观察他们的情绪变化。有的孩子在老师点名时会不自觉地说话,可能是因为害怕被忽视;有的孩子在小组活动时总是插话,可能是想证明自己。这些行为背后,藏着孩子对关注的渴望。
家长可以尝试和孩子一起制定“课堂小约定”。比如用颜色区分专注时间和休息时间,或者用小贴纸记录进步。就像我认识的一位爸爸,他和孩子约定“绿色时间”要安静听讲,“红色时间”可以自由活动,孩子逐渐学会了区分课堂节奏。
教育需要耐心,更需要智慧。当孩子在课堂上“不守规矩”,不妨先问问自己:是否给孩子足够的表达空间?是否在家庭中建立了良好的沟通习惯?有时候,改变一个小小的细节,就能让孩子的课堂表现发生改变。比如让孩子提前准备课间零食,或者安排固定的亲子交流时间,这些都能有效改善课堂行为。
每个孩子都有自己的成长节奏,家长需要做的不是追赶,而是陪伴。当孩子在课堂上表现出不恰当的行为,不妨先理解他们的需求,再寻找合适的引导方式。就像春雨滋润大地,教育也需要润物细无声的耐心。